2017年全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暨广西院前急救培训班在南宁举行开班仪式。南宁急救医疗中心供图
陆军总医院263医院单志刚教授做腹部提压复苏器的使用方法演示。南宁急救医疗中心供图
南宁急救医疗中心阳世雄主任从王立祥教授手中接过授牌。南宁急救医疗中心供图
授牌仪式现场。南宁急救医疗中心供图
广西新闻网南宁10月26日讯(记者黄玲娜 实习生邹春妍)对于进行急救时采用的心肺复苏术,也许大部分人都还停留在使用人工呼吸及心外按压技术的认识上。如果心肺复苏不按胸口按肚子,您相信吗?这绝对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将在我区进行推广的一项急救新技术。10月25 日上午,2017年全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暨广西院前急救培训班在南宁开班,来自广西各地市从事卫生应急救援、急诊医学或院前急救工作的260多名医护骨干争先报名参加培训。
点赞!南宁急救医疗中心技术升级获授牌
开班仪式上,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授予了南宁急救医疗中心“心肺复苏医教研基地”、“腹部心肺复苏应用转化基地”、“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建设单位”三块牌匾,成为南宁市首家获此殊荣的医疗单位。该中心在掌握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新技术后,将在全市开展培训,并逐步在我区推广。
据了解,本次培训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应急办公室主办,南宁急救医疗中心承办。在为期两天的培训中,课程围绕新技术培训、理论授课与技能操作、现场模拟训练为内容,旨在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卫生应急救援能力与水平。培训班特邀王立祥教授、单志刚教授、李静博士、李超乾教授、吕立文教授、朱继金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
南宁急救医疗中心副主任覃华杰向记者介绍,此次培训包含急救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急救技能培训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常见的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止血包扎和固定搬运四大常见技术,在急救中这四大技术对第一时间抢救生命比较实用。“一般一辆救护车一般只配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属于单兵作战,比如在大型车祸现场,医护人员赶到现场后,根据现场情况第一时间恰当的运用急救技术,可提高抢救成功率。熟练掌握这四大技术,才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所以,心肺复苏技术在急救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王立祥教授表示:“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项目落户南宁市医疗急救中心后,将在全市的普及,可大力提升基层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机构人员的健康素养与急救技能,逐步实现千万民众心肺复苏普及、急救技术进入亿万家庭的目的。
学习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新技术 提升我区急救业务水平
很多市民认为自己掌握了常规的心肺复苏技术,在危机时刻就可以为身边的患者实施抢救了吗?NO,你的善举有可能对他造成致命的危害!
王立祥教授告诉记者:“危机时刻,并不是每个患者都适合做胸部按压的心肺复苏术。”
据了解,人的心跳和呼吸一旦停止,4-6分钟后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10分钟后脑组织基本死亡。在这关键的“黄金4~6分钟”里,心肺复苏术是挽救生命最重要的手段。但是胸部按压心肺复苏术自问世以来拯救过无数生命,但是它也给病人的后期康复带来了很多后遗症!
一般我们用的心肺复苏方法采取“胸外按压”,比如做过心脏搭桥和插管手术的患者,骨质疏松的老年人,还有胸外伤,胸肋骨骨折等情况都不适合采用常规的心肺复苏技术进行抢救。如果继续进行按压,容易造成患者血气胸等进一步的危害。
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新技术可以避免这些风险。
什么是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呢?王立祥教授介绍:当心路不通的时候走腹路,通过气压把腹部提起来,再压下去,改变了腹部的压力,使膈肌(胸部之间)能上下移动,进而改变胸腔的压力,这样也能达到心泵和胸泵的机制。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是在器械的帮助下,通过反复改变腹腔内压来建立血液循环和呼吸,避开了胸肋骨,而且可以持续不断进行,不影响建立呼吸通气。
王立祥教授表示,相信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新技术的推广将惠及我们的百姓,尤其能为中老年人的生命复活做出非常大的贡献。通过南宁急救医疗中心深入到社区进行知识普及,不仅让专业医护人员掌握这一项技术,也让这一技术走进千万家,在突发状况面前,能有更多的人,更多的生命得到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