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吴锋耀院长请我为他的著作《医路长行》作序,我爽快地答应了。虽然我并不善于为别人的著作写序,但我想,从2011年认识吴院长并一起共事后,吴院长和他所在的南宁四院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吴院长本人诚实忠厚、思维敏锐,工作中有政治觉悟,既善于把握大局又能处理工作细节。南宁四院的职工在吴院长的带领下,不断团结进取、一心为民、勇攀高峰,同时面对危急疫情时所表现的英勇无畏精神风貌,都是值得回顾和书写的。
这本著作记述了吴锋耀院长从医的许多故事和细节,包括他从医的成长过程——从大学毕业回到乡下卫生院,再到县到市,一步一个脚印,与广大群众血肉相连。这是一个优秀医生成为优秀医院领导的感人历程。书中写到他救助群众于危难之中的感人事迹、建院治院、开拓进取的大事件,以及对同事的感恩感激、树立医生榜样和文化建院等一系列心路历程和事迹,其间也有他的工作经验体会和随笔。内容丰富,有凝缩漫漫岁月于笔端的感觉。
这本书,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记叙和描绘了他所经历和思考的一切,文笔细腻凝练,情真意切,娓娓道来。生活趣意与人生感悟交融一体,医业精神与个人品质紧密相关,个人思想与时代观念渗透无痕。
我借此次作序的机会,向大家尤其是工作在卫生健康战线的同仁们推荐这本书。希望通过文中记下的过往岁月,向我们缓缓打开一页页如歌日子,灿烂人生。
是为序。
王福生
二〇一九年十月十五日
(作序者王福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序二
罗城人吴锋耀,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以《医路长行》一书,记录他从乡村一路走到城市的医路历程以及他十年磨一剑带领四医院攻克难关,创造奇迹的故事。这些或写人或写事或者干脆就是随思感想的短章,都是医路上的草叶和花朵,除了挂着露珠、沾着泥土,冒着热气,还有它们独特的芳香。我知道,这芳香来自一个真正医者的心灵深处。
他生在农村,母亲是当地煮大锅米饭的高手,我想,这种神奇的能力一定也遗传给了他。他后来担任卫生院长、医务科长、市医院院长,其实都在考验他“煮大锅饭”的能力,一不小心,米饭就会臭燶,或者半生不熟。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看来,煮饭和烹饪,其中都有玄妙之处,不可等闲视之。他小时候烧柴灶没烧好,他父亲告诉他一个道理“人要忠心,火要空心”。他领会了“空心”烧火的技能,认识到给万事万物留“空间”才能有所发展的奥秘。同时,他记住了“忠心”这个词语,这个词语伴随他长大,影响他的三观,对他忠心耿耿于国于家,待人接物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小时候背着弟弟上学,克服了一切困难,成绩依然名列前茅。他十六岁上大学的第一个假期就孤身前往外省看望远嫁他乡的姐姐,这种对姐弟的深情我敢说影响了他后来对待他的下属和员工的态度。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天生的禀性。他就是这样,带着对老师、领导、同事的感恩一路走来,带上山中的云月,进了县城,迈入城市。他依然没有忘记大山深处那些需要救助的人们,那些心脏先天缺损的弱者。供职于三医院期间,他发起和推动几次“救心”活动,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调动了善念的力量。我们知道,吴锋耀也是一个心脏有缺损的人,经历过非常危险的心脏手术,但并不影响他的心灵释放出善念和凝聚人心的热力。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任职四医院院长以后,他带领他的队伍迎战各种重大疫情,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每一次疫情来临,对四医院来说,都是一场需要誓师的战争。在别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他们微笑着,没有停止脚步。他有恐惧吗?当然有。他目送六位穿戴好防护服的医务人员迈进隔离区门口的那一瞬间,在他们和他招手告别的那一刻,他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们都能安全返回吗?他感到无比恐惧。他在文章里说:“传染病医院是医疗卫生战线的特种部队,医务人员则是这支特种部队的特种兵。他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为抗击各种传染病,冒着职业暴露、冒着生命危险,在坚守、在战斗,在为百姓的生命站岗!他们是一群最可爱的人,全社会都应该敬重他们。第四医院作为一个传染病医院,未来不管是非典,还是埃博拉,或是更加来势汹汹的风雨,我们一定会时刻做好准备,坚守到最后。”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读来感人肺腑。
别人做不到的,他做到了。比如,在罗城医院后山脚下的传染病区,他初来乍到,换下防护服装,脱下口罩,让长年见不到医生的脸的传染病人看到他的脸,微笑着说:“我是吴锋耀!”比如深夜驱车四个小时到乡下吊唁同事的父亲。比如在乡下卫生院当院长时面对浑身散发恶臭的病人,他没有退宿,用手指从病人的肛门掏出一大碗的野笆蕉籽,当病人的粪水喷了他一身,那一刻,他忘记了恶臭,内心里充满救死扶伤的欢喜。当我读到台湾作家张晓风在《念你们的名字》一文中写的:“真正伟人的双手并不浸在甜美的花汁中,他们常忙于处理一片恶臭的脓血。”我万分感动,眼前浮现出吴锋耀的那双掏粪的手来……这已经不是一个普通医者的行为,在我看来,已经接近圣者的行为。古之医者,即为圣者。原本就是无尚荣光的职司。仿佛太史公、守藏史。所幸的是,这样的光芒,在我的同乡吴锋耀身上得到映现。
因为有了吴锋耀这样的院长,有了与他肝胆相照的领导和同事,所以,原本不起眼的四医院这几年异军突起,刷亮了人们的眼睛,涌现出杜丽群、杨修凯、邓建宁等先模,医院与时俱进,连创佳绩,跻身前沿,最后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向全社会交出了一份“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完美答卷。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四医院凝聚了信念的暖流,调动了人心的力量。作为院长,吴锋耀的胸怀、人格、气度,以及智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曾在四医院召开的一次座谈会即席总结了吴锋耀的三个优点:“第一、勇于成就别人。在荣誉上从不把自己摆第一。具备领导者的胸怀。第二、判断力好,嗅觉敏锐。对自身优势有准确把握。第三、有想法就行动。先走一步。事情在行动中逐步成形。是个不折不扣的行动主义者。”
从昔日的简陋残破、尘土飞扬到今天的外观壮美、环境优雅,充满人文气息,燕子岭已经发生了巨变。那只燕子若是归来,必定骄傲地放声歌唱。
一位看院庆画展的退休职工感叹如今的四医院是如此漂亮,如此壮美,在别人面前从此可以挺胸昂头了!足以说明,四医院已经不是过去的四医院,从“抬不起头”到“挺胸昂头”,这里面已经注入了信心、力量和荣光。吴锋耀们的智慧和汗水结出了丰硕的花朵。能够改变现实,尤其是改变观念,让全社会都能认识到传染病医院的特殊价值,纷纷向它投来热诚的目光。这种“转物”的能力我认为是相当了不起的。借用佛经的一句话:“人能转物,即同如来”。
古人有立功、立德、立言的说法。能够“三立”,被视为完美的人生。前两者吴锋耀无疑是做到了。他现在写下这本书,正好应合了“立言”的说法。他也许并不同意我的说法,因为他写下这本书,源于几年前我的建议。我当时只是感觉他有丰富的行医经验和人生阅历。从乡村到城市,爬过山,趟过水,耕云种月,一定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不写出来真是可惜。在很多场合,我的建议就像一粒微小的种子,不经意中就被风吹到荒无人烟之处。但是,在吴锋耀这里,我真的想不到,他还真的当一回事。他非常珍视朋友的意见,这就是明证。现在,他把草籽变成了花的种子,种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故事与语言的花园。这本有着独特价值的医人之书同样凝结了他的心血和智慧,他雷厉风行同时又恭恭敬敬的做事态度也在写这本书时得到体现。
行笔至此,已是半夜了。惟愿半夜的清露使这个世界更柔软。
2019年11月13日凌晨3点
(何述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