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今年第一季度,医院门诊量、业务量大幅下降,成为许多公立医院必须面对的现实。开源节流、高效运营、医护薪资、防疫支出……成为诸多公立医院院长当下头疼的问题。尽管面临难题,危机背后却存生机。有专家提出,“这是一次难得的医疗改革的良好契机”,有可能弱化公立医院的趋利性,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重建中国医疗良性发展的轨道。(5月10日 澎湃新闻)
病有所医,是中国千百年来的社会理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享受医疗给自身健康带来积极改变的同时,也长期忍受着“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难题。一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激荡史,也是一部中国的医改史。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改革面临着两个方向,一种是医疗市场化改革,以当年的“宿迁模式”为代表;一个是政府主导模式,以如今的“三明模式”为代表。从目前的政策转向来看,我国当前的医改更倾向于后者。
针对舆论长期诟病的医院看病贵、乱收费等问题,我国医改的一个重点方向就是破除“以药养医”的机制,推进医药分开,这在2016年迈出了一大步——全国31个省份公立医院推动取消药品加成。对大多数公立医院来说,药品加成、医疗服务收费和政府财政补贴是三个主要的收入来源,其中药品加成收入甚至能占到医院收入的50%,而医改动的正是这块既得利益奶酪。由于相关补偿机制没跟上,从2016年开始,不少公立医院就开始陷入亏损的境地。
此次疫情暴发后,医院成为传染风险较高的地方,加之控制诊疗人数的要求,不少公立医院面临着雪上加霜的境地。应当明确的是,取消药品收入加成是大势所趋,医院像其他行业一样受到疫情冲击而产生阵痛也是情理之中,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只能还是深化公立医院医疗改革。从长远来看,此次疫情暴露出的问题未尝不是一个契机。
解决公立医院营收困难,首先还是建立一种合理的补偿机制,在加大政府财政补贴力度、调节医疗技术服务价格、节约医疗成本等方面下功夫,协同推进以形成政策合力。其次,要借鉴“三明模式”的先进经验,推动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保统一”,用医保的钱支付医生的工资和维持医院的运行,解决医院面临的财务难题。同时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和医院的医务性收入占比,促进公立医院的发展和医护人员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个过程比较漫长,难以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通过政府主导,真正发挥政策设计和财政兜底作用。(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