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健康频道 > 资讯 > 正文 |
健康小喇叭|警惕!河边的粉色卵块竟是“寄生虫盲盒”? |
2025年05月19日 11:41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综合中国疾控中心、人民网科普、东方网、漫科学、钱江视频等 编辑:陶昌顺 实习生 王思凡 |
新闻眼又到了下河摸螺蛳的时节!在小小的河边挖呀挖呀挖,挖大大的螺蛳看到粉色的“花”,嗯?不对!快跑!这粉色的“花”可能是福寿螺的卵!福寿螺,“人设”是“寄生虫批发商”,虽然顶着“福寿”的吉祥名号,但它干的全是“团灭”的活儿,人们为何会“谈螺色变”,福寿螺到底为什么人人喊打?本期《健康小喇叭》带你一起看看福寿螺的“黑红”履历。 图源:南国早报 为什么叫“福寿”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学名Pomaceacanaliculata,属于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 20世纪70年代,福寿螺作为高蛋白食物被引入中国台湾,随后在80年代被引入广东、广西等地。当时,人们看重它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的特点,而且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在各种水域都能快速繁衍。 福寿螺的繁殖能力惊人,一只雌螺通常1年能产卵2400—8700粒,寿命一般为2—5年。 其外形也有独特之处,成螺体长4—6厘米,体重约25克,壳面一般呈淡橄榄色或黄褐色,也会因螺龄、环境等因素呈现棕色、黑色、黑绿色等多种颜色。 其螺壳为完整的螺旋形,具有5—6个增长迅速的螺层和若干条深色细纵纹,螺旋部呈圆锥形,壳顶尖,壳口圆,壳脐深宽。 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水产养殖技术尚不成熟的年代,人们期望它能像名字所寄托的那样,带来“福气”与“长寿”,为餐桌提供丰富的蛋白质来源,增加经济收益,因此赋予它“福寿螺”这个颇具吉祥意味的名字。 福寿螺。图源:中国疾控中心 一只福寿螺可藏寄生虫6000条 据统计,一只福寿螺中含有寄生虫少的有3000条,多的达6000条。很多福寿螺体内,都有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如果在烹饪的时候没有完全煮熟,吃下去后寄生虫就容易进入人体,可能会破坏神经组织,严重者会导致痴呆甚至死亡。 图源:人民网科普 此外,福寿螺繁殖能力很强,一年可产卵20—40次,年产卵量3—5万粒,可以迅速扩散,而且它食性杂,一旦爆发,会破坏周边的生态系统。4—6月份和8—10月份是福寿螺产卵和孵化的高峰期,一旦发现就要马上处理,这样才不会大面积繁殖蔓延,父母要严禁孩子单独去河边玩耍,更不要好奇这种粉色的螺卵而去拨弄螺卵。 视频来源:钱江晚报 如何分辨田螺和福寿螺? 福寿螺和田螺十分相似,应该如何分辨两者? ① 外观来看,通常福寿螺个头会比田螺大许多,色泽偏黄; ② 福寿螺的尾部比较短平,外壳薄且脆,而田螺的尾部较长较尖,外壳坚硬。 ③ 福寿螺的卵是鲜艳的红色或粉红色。 图源:东方网 如何区分不带壳的螺肉? 和分辨外壳颜色一个套路:两种螺肉颜色也不一样! 田螺肉整体泛白色,青色,青灰色;福寿螺则是泛黄褐色。 煮熟的螺肉也能区分:关键是看大小——福寿螺个大,因为福寿螺有两对触角;田螺只有一对触角。 所以,当看到螺肉上的肉芽比较多且杂乱的时候,那就是福寿螺没差了! 图源:东方网 别吃福寿螺!别碰福寿螺的卵!不管是福寿螺还是田螺,均可能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以及其他寄生虫,因此,吃田螺一定要煮熟,千万不能生吃或半生吃,特别是凉拌螺肉或烧烤螺蛳,千万不要吃! 如何防范福寿螺进一步扩散 针对不同的水体环境,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需考虑不同的防控措施,采取注重生态友好和可持续性防控策略。 防范福寿螺扩散,我们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行动: 第一方面 在水生植物引种过程中,需留意是否携带有福寿螺螺卵或幼螺,在移植前人工清除或药物浸泡处理。 第二方面 居民群众在生活区周围发现少量福寿螺及螺卵,可直接人工清除,采摘后作为普通垃圾或湿垃圾处理。如果较多,可联系相关农业、水务及环保部门进行处理。 第三方面 居民在祈福放生的过程中,避免把福寿螺作为本地种放生。 第四方面 保护环境,预防生物入侵,需要全民参与,发现螺出没,积极向水务或环保部门反馈,便于日常监测和尽早清除福寿螺。 福寿螺的入侵已成为世界各地面临的重大生态、经济和公共卫生挑战。它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还通过传播疾病对公共健康构成潜在风险,同时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应对福寿螺的入侵,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公众意识和采取综合管理措施。通过持续的监测和防控,来减轻福寿螺对农业、公共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多重影响。 福寿螺,一个集“生态毁灭者”“健康刺客”“伪装达人”于一身的反派角色。记住:路边的野螺不要采,粉色的卵块赶紧踹!保护自身安全,从远离福寿螺开始!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专题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