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健康频道 > 资讯 > 正文 |
“我心里装着一本写不完的病历” |
2025年06月30日 22:07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陶昌顺 |
“她党龄50年,当村医也有半辈子了。全村老小的基本情况她心里都有一本账,谁家孩子该打疫苗了,哪户老人腿脚不便需要定期上门,甚至谁家刚添了新生儿,这些细微的变化、新情况,她都清清楚楚,挂在心上。” 说起村医王新凤的故事,恭城瑶族自治县栗木镇栗木村支书练兵的脸上写满敬意。 6月26日上午,栗木村卫生室。72岁的王新凤正弯腰为村民做双腿线灸——她取出药液浸泡的苎麻线,持线、点火、施灸,火光游走在膝部与脚踝的穴位之间,双手稳健,动作灵巧。 王新凤问诊后认真写着病历。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付玮烨 摄 “王医生用心负责,技术精湛,周边瑶乡谁不晓得!”不一会,候诊的村民越来越多,有的站在门头,有的插空坐着。 “我出身贫困,父母早故,在党的关心和帮助下,才有了读书学习的机会。”问诊开方的间隙,王新凤抽空与记者谈起过往。1972年高中毕业后,她怀揣着回报乡亲、治病救人的心愿,回到栗木村卫生所当起了跟班。 “我白天给村医做助手,晚上加班加点学,从头疼脑热到打针清创,从突发急病到各种慢病……各种各样的病情症状和诊疗知识,每月能写满几个笔记本。”王新凤笑着说,不同于城里医院的专科医生,乡村医生得懂全科,外科、内科、妇科、儿科、中医,都要会一些,“我属于半自学,更要加倍努力。” 几年过去,王新凤取得相关资质,成了卫生所的正式医生,但村民们前来看病,却常常忽略这个非科班出身的年轻姑娘。有人说:“人命关天呦,谁晓得她靠不靠谱。” “医生、医生!快跟我走,我弟媳快生了!”1979年5月的一个凌晨,有村民急促地拍响了卫生室的大门。 “来了!来了!”当晚正是王新凤值班。她迅速起身,扯起行医用的木箱出了门。这是她从医以来第一次上门出诊,心中难免发慌,但脚步愈跑愈快。 到了那户村民家,询问、检查、消毒、助产、接生……几小时后,小生命伴着朝阳出生了,大家刚松了一口气,王新凤却陡然紧张了起来:“孩子没哭声,拍也不管用!这是生产过程太久,出现窒息症状了。” 快、准、稳,王新凤把吸痰器送进新生儿口中,清理呼吸道、通气复苏、胸外按压、触觉刺激……终于,孩子发出了响亮的啼哭,一家人喜极而泣。 村民们认可了王新凤。 打这之后,常能看到王新凤骑着自行车,驮着医药箱奔波的瘦小身影。王新凤说:“在农村,突发事件不少。不管白天晚上,下雨刮风,我都尽量做到随叫随到。” 在一次出诊路上,田里的牛受了惊,向王新凤冲来,她躲避不及摔下车来,头部着地昏迷过去,路过的村民赶紧把她送回家,叮嘱她好好休息。 但第二天,王新凤带着伤,又出现在出诊路上。 1986年,相关医疗改革后,面对新变化,王新凤和卫生室的几名医生共同定下一条规矩:要有关怀之心。不管药品多贵,看病多麻烦,对困难群众,一律免费。 “栗木村是大村,有3000多人。村里有孤寡老人,有孤儿,也有因瘫痪在床的病人,他们没啥钱,但有病了我也主动给他们看。我是党员,要带头有这个觉悟。”王新凤说,村民周晋嘉因中风,一度不能动弹,家中又无其他劳动力,生活困苦,“我经常免费上门给他诊治,做艾灸、针灸等理疗,后来他能下床行走了,我比他还高兴。” 王新凤为前来就诊的村民做着细致检查。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付玮烨 摄 如今,本村、隔壁村,甚至有平乐县以及桂林市区的人,慕名来找她寻医问药,她都来者不拒。 “人到七十古来稀,您有没有想过什么时候退休?”记者问。 “只要大家还有需要,我就会继续干下去,我心里装着一本写不完的病历。”王新凤缓缓作答,手中的笔仍在“沙沙”写着……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