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新闻网 > 健康频道 > 正文 |
广西最美医务工作者|唐雄驰:进取不止克顽疾 |
2025年08月26日 10:11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古秀芳 |
|
第二届广西最美医务工作者发布仪式现场。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供图
8月14日深夜,平南县人民医院手术室的无影灯下,消化内科主任唐雄驰的后背被汗水浸湿。 此时,他正全神贯注地为一名28岁的患者实施贲门失弛缓症POEM手术——这是一台四级高难度手术,需在内镜下精准切开食管括约肌,容不得一点闪失。 当患者术后顺利苏醒,唐雄驰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这样的深夜手术,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优先守护危重患者的生命,再于加班加点投身常规诊疗,这样“连轴转”的工作方式,是唐雄驰作为学科带头人对“生命优先”的无声诠释。
唐雄驰(右一)正在给病人做胰胆管造影(ERCP)和胆管取石治疗。受访者供图 时间回到1997年,唐雄驰怀揣着医学梦回到家乡平南县,在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工作。2010年,医院计划组建消化内科,却苦于人才紧缺。关键时刻,唐雄驰主动请缨:“医院和患者需要什么,我就钻研什么。” 神经内科与消化内科分属不同领域,专业壁垒如“隔山跨壑”。为了补短板,唐雄驰开启连轴转模式:每天下班后,泡在办公室“啃”书本,一点一滴筑基础;周末,则跑到上级医院跟班学习,反复观摩学技术。同事劝他:“你这么拼,能吃得消吗?”他却说:“咬咬牙就挺过去了。病人等不起,我们必须闯出一条路。” 学习不止、奋斗不息。唐雄驰不仅实现了从神经内科医生到消化内科专家的转型,更带领科室团队完成了跨越式蝶变。 “以前紧急患者只能在本地做外科手术,创伤大、费用高。”唐雄驰介绍,他们从最初依赖外科手术解决胆管结石、胆道梗阻等问题,到如今能独立开展内镜下胆总管结石清除、恶性胆道梗阻治疗等技术,实现了从开刀到微创的进阶,成功在县域内完成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止血、消化道早癌切除等高难度技术的手术。
唐雄驰(右一)正在给病人做胰胆管造影(ERCP)和胆管取石治疗。受访者供图 2023年2月,他更是完成了广西县级医院首例“经口胆道子镜直视下胆道手术”,填补县域空白。如今,平南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已实现90%大病不转院,成为区内同级医院的标杆科室。 蝶变源于坚守,坚守发自初心。2024年除夕夜,万家团圆之时,唐雄驰在手术室抢救一名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患者。术后天未亮,他拖着疲惫身躯回到家,妻子默默地将热好的饭菜推到他面前。 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他在节假日错过团圆饭。 “爸爸,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忙?连跨年的烟花都不能陪我放。”面对孩子的疑问,唐雄驰只好轻声解释:“这是爸爸的职责。就像警察叔叔要保护大家的安全,医生也要守护大家的健康。有些病人等不起,所以爸爸必须要冲在救治第一线。” 对于丈夫的“舍小家”,妻子早已习以为常:“他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注定要付出更多。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他、体谅他。”
唐雄驰(右二)正在为同行操作演示内镜下内痔套扎治疗。受访者供图 唐雄驰的坚守,不仅在手术室,还在田间地头。奔着“优质医疗服务要惠及‘最后一公里’”的目标,他带领团队,借助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契机,定期深入对口支援乡镇卫生单位开展帮扶,为群众进行残疾评定和慢性病建档工作,足迹遍及全县20余个乡镇。 “唐医生,我见你好辛苦,这点心意不成敬意。” “你不辞路远来给我做检查,自家养的鸡你就收下吧。” …… 从县里到山里,从诊所到田埂,这些来自病患和家属的朴实谢意,他总会婉言谢绝:“我是医生更是党员,病患康复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诊室里满墙的锦旗,印证着他践行初心使命的承诺。
患者康复后,向唐雄驰赠送锦旗表谢意。受访者供图 “消化道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一旦到了晚期,不仅治疗成本高,更会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唐雄驰介绍,下一步,他们将持续推动开展消化道癌症早筛早诊工作,并争取向乡镇地区覆盖。 “治病不如防病!我们基层医生的使命,就是为乡亲们在家门口建立起健康防线,早筛早诊早干预,把风险消灭在无声处。”他说。 8月15日一早,唐雄驰照常出现在诊室,面对前来求医的患者,他细心问诊、轻声安慰,手下的键盘轻轻敲响……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