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健康频道 > 资讯 > 正文 |
油茶香里探烟火广西|千年捶打岁月长 |
2025年05月29日 16:26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编辑:古秀芳 |
桂北群山间,晨雾未散时,油茶捶打声便在炊烟中响起。“咚咚咚”的节奏穿透竹林,惊起枝头雀鸟,宛如乡间的天然闹钟。 恭城的青山绿水间,藏着一部瑶族先民的生存史诗。恭城瑶族自治县党史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工作人员黎宝壮考证,早在1400多年前的隋朝,这里的瑶民便已在湿热山林中摸索出对抗湿邪的秘方。 采茶。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古秀芳 绘图 彼时森林蔽日,雾气常年笼罩,人们易染风寒湿痹,而茶叶的苦寒与生姜的辛温,恰如天生一对解药——将两者置于生铁锅中反复捶打,让茶汁与姜汁充分交融,再佐以食盐、油脂熬煮成汤,一碗下肚,寒湿气随汗而散,头脑顿觉清醒。 看似简单的“茶叶+生姜”组合,暗藏生活智慧:茶叶含茶碱醒脑,生姜含姜辣素驱寒,二者经木槌千锤百炼,如同中药炮制般激发药性。 随着时间推移,瑶民又创造性地加入花生、蒜头、葱花等配料,再配上米花、排散、艾叶粑等小吃,让这碗原本苦涩的茶汤,演化出层次丰富的味觉递进——先品姜茶辛烈,再嚼脆果酥脆,最后以回甘收尾,恰如人生先苦后甜的况味。 打油茶八步法。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古秀芳 绘图 木槌起落间,恭城油茶早已超越了饮品的范畴,成为瑶族文化的基因载体。每逢谷雨节气,瑶民必结伴上山采摘新茶与艾草、紫苏等野草树叶,按古方打制“谷雨油茶”,祈求一整年无病无灾。这种与节气共生的习俗,如同一部活态的农耕历法,记录着人与自然的和谐韵律。 晒青、炒青。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古秀芳 绘图 随着广西油茶文化不断传承发展,恭城油茶形成了特定的茶礼、茶规、茶俗,成为瑶族同胞社交的重要礼仪,也是招待贵客的最高礼节。 曾几何时,恭城油茶如同养在深闺的少女,虽有万种风情,却少人知晓。转折发生在2011年——首届油茶文化节的举办,由此揭开了神秘面纱的一角。此后每年,恭城都会上演一场盛大的文化狂欢:瑶族服饰T台秀上,银饰叮当与刺绣华服交相辉映;长桌宴上,千碗油茶热气腾腾,宾客们学着用木槌捶打茶叶,体验最传统的瑶家风情。 2019年,2019名瑶胞同时打油茶的壮观场景,更让恭城油茶以“最大规模打油茶活动”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夜之间红遍网络。 荣誉接踵而至:2021年,瑶族油茶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9月,恭城油茶入选“千帆出海”行动计划中的中国好礼产业促进计划年度推荐产品,成为国礼。2022年11月,恭城申报的“茶俗(瑶族油茶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日,在浙江举办的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上,恭城油茶再获殊荣,入选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典型案例。从深山瑶寨到国际舞台,恭城油茶的破圈之路,正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美妙和弦——木槌还是那把木槌,铁锅还是那口铁锅,变的是从山间野味到世界非遗的身份跃迁,不变的是瑶族同胞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与热爱。 晨雾渐散,新的一天在捶打声中开启。恭城的老茶树上,新芽正吐露芬芳;山脚下的油茶小镇里,研学的孩子们围坐在木锅旁,跟着传承人学习分辨茶叶与生姜的比例。 千年时光,不过是木槌起落间的一呼一吸,那碗金绿色的茶汤,仍在岁月深处,散发着历久弥新的温热。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