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健康频道 > 资讯 > 正文

健康享瘦!专家教你“一站式”科学减重

2025年07月11日 18:22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关海芳 罗婧 编辑:陶昌顺

新闻眼身体严重肥胖了,还能瘦回来吗?明明运动了,为何体重却没有下降?不同人群应该怎么科学地吃?自从国家实施“体重管理年”活动以来,科学减重就成为大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为了指导及帮助群众更好地进行体重管理,全区各医疗机构也纷纷开设了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这些门诊主要为群众提供哪些服务?群众该如何科学减重?记者深入各医疗机构进行了采访。

行动:广西96家医疗机构设健康体重管理门诊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关海芳

近日,记者从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获悉,广西采取多项措施,启动实施“体重管理年”行动,目前我区已有96家医疗机构设立健康体重管理门诊。

实施“体重管理年”活动是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教育部等16个部门部署开展的专项行动。2024年11月,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发布了广西版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在2024—2026年活动期间,相关部门将通过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体重、管好体重、健康饮食、运动锻炼等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为此,广西积极建设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设置健康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打造多学科联合的专业服务团队,为民众提供精准的健康体重管理方案。目前广西已有96家医疗机构设立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实现14个设区市全覆盖。

医学研究表明,肥胖会显著增加Ⅱ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脂肪肝、骨关节炎以及部分癌症(如乳腺癌、结肠癌)的患病风险。而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可为体重异常群众提供健康体重管理相关咨询评估、临床营养、运动康复、精神心理、中医药等专业指导和支持;为肥胖症、营养代谢障碍患者提供专业医疗服务;为合并并发症患者提供专科诊疗。针对体重异常的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健康体重管理服务等。

广西还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健康体重管理的应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点,为超重和肥胖人群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和包括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等在内的中医药保健指导服务,科学管理体重,找回健康平衡。

另外,广西积极推动“医体融合”工作,大力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广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多个关于全民健身的政策文件,并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服务群众健康健身。“十四五”以来,广西建设了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和各类球场等1454个全民健身工程项目,补助全区632个(次)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截至2024年底,我区共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21.21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6平方米,在全区范围内构建了“15分钟全民健身圈”服务网络,为群众就地就近健身提供优质的体育场地设施。

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正在给肥胖患者针灸治疗。南宁市第七人民医院 供图

探访:“一站式”科学塑形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关海芳

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能干啥?减重仅仅是瘦那么简单吗?日前,记者走进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体重管理一体化门诊进行探访。

在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体重管理一体化门诊,医生在为群众讲解健康饮食知识。赵静苗 摄

在该门诊,部分患者正在接受人体成分检测仪、静息能量代谢测定仪的检测。“来就诊的大多数是重度肥胖合并高血脂、糖耐量异常、不同程度脂肪肝、高尿酸血症或维生素缺乏等疾病的患者。”该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孙桂丽向记者介绍。肥胖与多种常见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减重可不仅仅是瘦那么简单,而是通过合理饮食、运动、睡眠、情绪管理等生活方式的调整,让身体恢复到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

最近,30多岁的李兵(化名)回到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体重管理一体化门诊复诊。“体重79公斤,保持得还不错,体脂率及内脏脂肪面积已降至正常范围,血糖、血脂及尿酸完全正常,重度脂肪肝也完全逆转了。”孙桂丽的一席话,让李兵松了口气。

早在几个月前,他的体重达110多公斤,重度肥胖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糖耐量异常、重度脂肪肝等多种慢性疾病,并且因合并睡眠呼吸暂停,早早就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帮助睡眠,已严重影响到他的正常生活。

“我们通过健康认知宣教、调整他的饮食结构、指导运动和调整作息、定期复诊等措施,没有使用任何药物,让他在3个多月后,就减重超过30公斤。”孙桂丽说。

在体重管理一体化门诊,像李兵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一体化门诊成立后,想减重的患者不再需要奔走于多个科室之间。医院整合资源,汇聚了胃肠外科、胃肠(减重)外科、临床营养科、内分泌科、中医科、儿科、心理科及健康管理中心等学科力量,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据介绍,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医院会为不同肥胖程度的患者提供“阶梯式”的干预方案,基础层定制个体化膳食计划与运动处方;强化层采用药物干预结合行为心理矫正;手术层实施袖状胃切除术、微创胃旁路术,并提供术后营养康复一体化管理,同时融合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运用针灸埋线、中药代茶饮等中医减重技术。

“管理过程中,医院的健康管理团队还会为患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定期随访代谢指标,依托线上社群与线下门诊,提供体重管理指导、心理疏导等终身体重健康随访服务。”孙桂丽介绍,对肥胖人群来说,减重要有信心,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完全可以实现科学减重、健康生活。

以下群体需要体重一体化管理:

代谢异常人群:超重(BMI≥24kg/m2)、肥胖(BMI≥28kg/m2)合并代谢综合征、Ⅱ型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高尿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等并发症者;

特殊需求群体:青少年肥胖影响生长发育者、孕前体重调控需求女性、减重术后需长期管理患者;

干预困难人群:传统减重方式无效、反复反弹、伴饮食行为障碍或心理压力者。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区护人员为患者做减重推拿。林丽玲 摄

提醒:分人群营养调理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关海芳

“管住嘴,迈开腿”是科学管理体重绕不开的话题,近年来,因饮食因素导致肥胖的案例不断攀升。在众多饮食因素中,哪些是导致肥胖的关键推手?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不同人群在营养需求和减重策略上应该如何“量体裁衣”?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勇胜给出了专业建议。

张勇胜介绍,饮食结构失衡、高热量密度食物过量摄入、不良进食行为与习惯等,都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因素。如有些人几乎不吃蔬菜(蔬菜要有一半以上是绿叶蔬菜)、水果;有的精制碳水过多,粗粮、杂粮过少,有的肉、鱼等优质蛋白摄入不足或长期过量等;有人一日三餐不规律、非饥饿性进食(如看电视时无意识进食)、进餐速度过快、进食顺序不科学等等,这些行为都易导致肥胖。

“对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不同人群,营养需求和减重策略应有所不同。”张勇胜表示,对于儿童青少年,应特别强调“成长优先”原则,要重视均衡饮食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控制好零食和甜饮料等,减重要以促进生长发育为前提,避免过度节食减重。

孕妇的体重管理应从孕前开始,超重或体重不足都可能增加孕期风险,孕期一般不建议刻意减重,而是合理控制体重增长速度,维持体重在一般每周增长0.3—0.5公斤的合理增长区间内;营养摄入需围绕胎儿生长发育,确保蛋白质、钙、铁、叶酸等关键营养素充足;日常饮食注重多样化,多食用富含优质蛋白的奶类、蛋类、瘦肉,以及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和新鲜蔬果。

对于老年人的减重应“稳重求进”,以保持肌肉量、延缓慢性病发生发展为核心,注意把握三个关键原则:代谢保护,通过优化蛋白质摄入和关键营养素补充如维生素D、钙等,在控制体重的同时预防肌肉流失和骨质疏松;渐进调整,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减重;生活方式的适应性改善,包括建立规律的少食多餐模式、保证充足睡眠和进行家务、散步、轻度力量训练、太极拳等适度的日常活动。

张勇胜认为,反复减重失败的人群在饮食上易陷入以下5个误区:过度依赖药物甚至手术,认为只要吃药或手术就不用注意饮食,违背基本规律;过午不食或不吃晚餐,通过极端节食短期快速减重,却因长期空腹损伤肠胃、诱发暴食,导致体重反弹;盲目拒绝主食,致使营养失衡、肌肉分解,还可能因过量摄入高脂食物引发代谢问题;迷信单一食物或减肥食品;低估隐形热量和液体热量等。

“科学减重需以平衡饮食结构为基石,结合不同人群生理特点定制个性化营养方案,同时规避极端饮食误区,必要时在规范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指导下,实现体重与健康的双重管理。”张勇胜说。

支招:个性化运动健身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罗 婧

在减重的过程中,如何避免运动损伤?不同年龄、体质的人群,应如何设计运动组合以达到减脂增肌的最佳效果?自治区人民医院推拿科运动康复中心副主任医师梁斌详解科学减重的那些“运动经”。

梁斌介绍,从生理机制来看,运动对体重的影响主要通过三个层面体现:能量代谢调节、体成分重组和神经内分泌调控。针对不同人群的运动设计需要遵循生物力学和生理学差异,青少年代谢旺盛但骨骼未闭合,建议采用“力量+灵敏”组合,如自重训练结合球类运动,既能刺激生长激素分泌又避免过早负重损伤。

20—40岁群体可实施“抗阻+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案,每周3次力量训练,配合2次20分钟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同步提升肌肉量和基础代谢率。

中老年人则需侧重“耐力+柔韧”,可采用游泳、太极等低冲击运动,并加入弹力带训练维持肌肉质量。特别须注意的是,身体质量指数超过28或有关节问题者,可从水中运动开始,水的浮力可减少90%关节负荷,而阻力却是空气的12倍,能实现安全减脂。

对运动初学者,损伤预防需要建立三级防护体系。首先是运动前筛查,包括相关功能性动作评估和心血管风险问卷等。其次要掌握渐进超负荷原则,建议采用“10%法则”:每周运动时长或强度增幅不超过前一周的10%。例如首月可从每天15分钟快走开始,第二月加入20分钟骑行,第三月尝试30分钟椭圆机运动。最后是建立正确的动作模式,深蹲时膝盖不超过脚尖、硬拉保持脊柱中立位等细节,能降低60%以上的运动损伤风险。

梁斌提醒,运动效果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建议通过人体成分分析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内脏脂肪超标者需增加早晨空腹运动,而肌肉量不足者应在运动后30分钟内补充20—30克乳清蛋白。监测工具方面,梁斌认为心率带比智能手表更准确,维持在(220-年龄)×60-70%的心率区间最能平衡减脂与安全。

“健康体重管理是系统工程。”梁斌说,研究显示,运动结合饮食控制的效果是单一措施的1.7倍。建议建立“运动-营养-恢复”的三角平衡,保证每天7小时优质睡眠,因为睡眠不足会使脂肪分解效率下降55%。对于坚持运动但体重波动者,要关注体脂率和腰臀比的变化,这些指标比单纯体重更能反映真实的健康状况。科学运动的真谛不在于短期减重,而是建立可持续的健康生活方式。

《广西日报》7月14日7版版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