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健康频道 > 资讯 > 正文

数智赋能 共享健康|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广西)正式启用

2025年09月17日 11:30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 关海芳 通讯员 曾雨珊 蓝飞燕 实习生黄玉克 编辑:陶昌顺

9月16日,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暨第五届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上,随着主会场灯光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的灯光相继亮起,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广西)(以下简称“中心”)宣告正式启用。

拥有航空救援停机坪、远程医学中心、复合手术室……“作为跨境医疗合作实体,中心将显著提升中国—东盟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能级,增强区域公共卫生协作能力,在面向东盟的国际医学交流与合作中发挥重要桥梁和平台作用,实质性推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服务国家周边外交大局,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李浪表示。

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广西)现场启动仪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供图

扩容升级,织就医疗保健服务网

据悉,中心落户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复立项的国际医疗卫生合作重大建设项目,也是自治区重点民生项目之一。

步入中心大楼,现代化的空间布局与精准的功能分区让人眼前一亮。中心打破传统医疗服务的空间壁垒,整合急救、检查化验、治疗、康复、保健等全流程服务于一体,轻松实现“一站式”就医。在资源配置上,中心的扩容升级能力显著提高:新设病床838张,手术室数量翻倍扩容,相关设备以“顶配”标准进驻,为患者的诊疗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国际诊疗和特需诊疗服务也是中心的一大特色。基于多年积累的丰富涉外医疗保健经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摸索出完善、成熟的全程健康管理模式。近年来,已有超2300例国外患者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到医院就诊、康复,涉及多个专科病种,其中不乏地中海贫血、噬血细胞综合征等危重症患者。

如今,中心的启用让该院的服务能力再升级。据悉,老年医学科的消化、内分泌代谢、神经、呼吸等专科已进驻中心;2名越南籍重型地贫患儿成为首批国际诊疗患者。中心的投入使用,正助力该院为广大群众与国际患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中国—东盟医疗保健合作中心(广西)。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供图

集结资源,畅通跨境急危重症救治生命线

“医科大一附院吗?有一位越南患者患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急需转院救治!”2024年12月底,接到东兴市人民医院紧急来电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从接诊流程到手术准备,各环节无缝衔接。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极为凶险的心血管疾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突发心包填塞、主动脉破裂、休克乃至死亡。在多学科的紧密配合下,该院最终以7个小时的高难度手术,成功挽救了该患者的生命。

这一成功案例,是中越“1369生命直通车”跨境医疗救助的生动实践,也是该院在跨境疑难危重症救治领域的又一次突破。

“作为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载体,中心启用后,将进一步聚焦中国—东盟跨境急危重症救治,重点集结多学科资源,拓展重症救治区域,确保优质医疗资源在疑难病症救治中的高效运转。同时,医院将充分发挥中心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托医院优势学科、科研和教学资源,借助疑难危重症提升工程、‘1369生命直通车’和远程医学中心等先进平台,不断深化与东盟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多层次、宽领域合作。”该院院长郑宝石说。

为满足疑难病症的诊治需求,中心还专门建设了复合手术室。复合手术室深度融合多学科诊疗理念,将介入治疗、外科手术与影像诊断三大功能无缝融合在同一空间。以往需要患者在多个科室辗转完成的部分复杂治疗,如今在中心可实现一站式完成。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大幅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治疗效率,更能降低手术风险,为生命抢救赢得先机。同时,该中心新配置的航空救援平台,有效推动国际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再提升。

据悉,在跨境医疗救治方面,早在2016年,中越首条跨境医疗救助通道“1369生命直通车”就已启用,救治患者超680例。近年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动融入中国—东盟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和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不断完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兴分院的心脑血管急救平台建设,提高其急性胸痛救治水平,并协调跨境多部门力量开辟了“河内—广宁—芒街—东兴—南宁”跨境转运救治通道。

新启用的航空救援平台正是“1369生命直通车”新增的空中“站点”,可大幅提升救治效率,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同时,该院还可联动胸痛、创伤、卒中、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及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的诊疗资源,有效提升周边区域协同应急响应和危重症救治能力。

数智赋能,拓展智慧医疗协作辐射圈

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用科技为跨境医疗提速?中国—东盟跨境医疗合作平台落户中心,给出了答案。该平台是专门为中国—东盟跨境医疗服务与合作打造的线上生态平台,经过3年的持续迭代,借助信息技术,该平台构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跨境医疗协作体系。截至目前,已服务跨境病例超500例。

传统跨境就医需要依靠中介协调交通往来、咨询医生、预约挂号、办理转运等繁琐步骤,往往耗时数周。而该平台集在线咨询、智能翻译(包括东盟10国语言)、预约挂号、国际转运等功能于一体,可实现“线上+线下”一站式跨境服务。危重症患者还可通过平台享受“门到门”转运服务,以越南患者为例,相关部门已设置有东兴口岸、芒街等急救转运站点,确保患者转运高效、安全。

不仅如此,该平台还将服务范围拓展至远程医疗协作领域,可提供远程会诊、远程手术示教、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等服务,全方位助力中国—东盟跨境医疗协作升级。

智慧医疗的温度,更体现在细节之处。该院自有知识产权的泌尿外科AI医生以及“臻善·AI数字医生模型”,通过医疗大语言模型实现“7×24”小时多疾病领域覆盖。同时,模型配备多语言系统,方便各国患者沟通交流,让就医便捷性与服务体验显著提升。

聚才育英,夯实高层次医学人才培育港

人才是医疗合作的核心支撑。2018年9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牵头单位之一,联合各方成立了中国—东盟医院合作联盟。截至2025年6月,该联盟成员共有中外成员单位221家,其中中方成员192家,外方成员29家,在联盟框架下成立了地中海贫血防治、肝胆胰专科、急诊急救等3个中国—东盟专科合作联盟。同时,该院已与32家东盟国家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开展了战略合作,累计培训东盟国家医务人员超1500人。

中心的正式启用,为国际医学人才交流提供了全新“枢纽”。以中心为核心节点,可有效联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培技能培训中心、临床能力模拟教学中心、护理技能中心、医学模拟中心湿性实验室等资源,实现各跨境医疗协作平台的资源共享与深度融合,有力推动广西与东盟国家在国际和特需医疗、远程医疗、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合作提质增效。

展望未来,中心将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一步提升广西高层次、高质量医疗保健水平,有力推动区域协同应急响应和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为东盟国家提供远程医疗交流的智慧平台,形成国内外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核心基地,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健康合作纵深推进贡献更大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