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图片频道 > 高清图集 > 正文

创多项世界之最!中国成功研制轻小型水深探测激光雷达

2025年10月24日 16:13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记者姜界峰 李香莹 罗琦 图/文 编辑:刘晓彤

视频拍摄制作: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李香莹 姜界峰

中国又一次取得震撼全球的科技突破!10月24日,广西自主研发的适用于小型无人机载的轻小型水深探测激光雷达GQ-23正式发布,不仅填补国内空白,而且创下同类产品探测水深最深、体积最小、重量最轻、性价比最高等多项世界之最。

现场演示

研发团队特意将这场科技成果转化发布会选在桂林甘棠江边。搭载GQ-23系统的无人机腾空而起,绿色激光束精准穿透水面。仅仅3分钟,就生成了1万平方米水域高精度水底地形模型。当大屏幕上实时显示三维河床图像时,现场掌声雷动。

“它成功打破了欧美国家长期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通过直播观看演示的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激光雷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成难掩激动,“过去,我国此类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昂,更处处受制于人。”

无人机传回的甘棠江航拍图

大屏幕上实时显示三维河床图像

该设备由广西测绘激光雷达智能装备中试基地联合多家单位研发,仅重3.2公斤,最大测深达2.6塞氏盘,即在清澈水域环境下可测到约20米水深。

“传统光学测量方式,像隔着毛玻璃看东西,特别是在内陆浊度水域,设备几乎失效。”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必胜打比方说,“GQ-23就像擦亮了玻璃,水底20厘米大小的物体纹路都能清晰识别。”

此外,对于河道蜿蜒、浅滩密布、暗礁丛生的复杂水域,传统船载测绘方式常因船只无法安全抵近而束手无策,而GQ-23能灵活搭载于各类飞行平台,两三个人操作即可高效获取高精度数据。

安装在无人机下方的轻小型水深探测激光雷达GQ-23

“这双‘火眼金睛’的炼成,背后是长达13年的艰苦攻关。”项目负责人、桂林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周国清告诉记者,为了让激光雷达具备“透视”水域的能力,研发团队经过数千次实验,攻克了光学接收系统体积大、水底微弱回波信号探测难、多通道数据采集同步难三大关键技术难题。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测绘与地理信息学知名专家组成的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具有自主原创性,解决了我国的迫切需求,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项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这款“广西智造”,包括芯片在内的核心部件100%国产化,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功申请49项中国发明专利和11项国际专利,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等多项大奖,已在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内陆江河湖泊水体等水域完成测试,并承担岛礁地形测绘、重要港口航道定期测量等多个国家级项目。

GQ-23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适用于海洋工程、水利防汛、应急救援、航运安全、智慧海洋等领域。目前,首批产品已投放市场,售价不到国际同类产品的一半。

发布会现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