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健康频道 > 活动 > 正文

品味中药文化 感受中医魅力——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第五届膏方文化节开幕 (4/16)

2022年10月18日 16:16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李冠宏 王煜霞 编辑:陶媛

图片载入中,请稍候...

活动现场。广西新闻网记者 李冠宏 摄

广西新闻网南宁10月18日讯(记者 李冠宏 通讯员 王煜霞)为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文化传播,充分展示中医药、壮瑶医药事业取得的成就。10月18日,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第五届膏方文化节暨全国名中医黄汉儒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传承推广交流会在南宁举行。同时,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膏方门诊”也在当天揭牌启用。据了解,本届膏方文化节与往届相比,内容更丰富,可及性更广,借膏方的“养防治”功效,同时推出药膳、药茶、壮瑶药知识普及、名老壮医的经验传承推广交流等更可及更便捷方式获得“养防治”;深植膏方文化、壮瑶医药文化,让颇具特色的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惠及广大群众。

在活动现场,义诊专家为前来看诊的群众进行中医传统理疗,并免费为群众测量血压、血糖等;特别熬制的膏方免费试尝区更是深受钟爱养生群众的青睐,多位群众免费品尝了各类膏方、阿胶糕后都赞不绝口;各类养生茶饮、糕点、汤水等多种中药制品都摆满展台,工作人员还现场展示了膏方、养生药膳制作过程、制作工艺。同时还有康养产品、民族医技法展示等各项特色文化活动。据了解,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党委书记秦祖杰在活动中介绍道,举办第五届膏方文化节暨全国名中医黄汉儒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传承推广交流会,就是希望通过弘扬膏方文化,推动膏方的普及应用,提高膏方的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进一步传承和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事业的发展,为护佑老百姓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做出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的独特贡献。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自开业以来,已经连续五年举办膏方文化节,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当前,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将通过传承和发展膏方,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民族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民族医药走向世界。

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副院长黄国东在接受采访时说,举办这次膏方文化节的目的就是让群众更加认可更加相信壮瑶医药、更加便捷用壮瑶医药,更加广泛多维度接地气的传承、传播壮瑶医药优秀文化,补强壮瑶医药的知识链、人才链、信息链而惠及更多的民众。后期医院将以“广西壮瑶医药适宜技术技术指导中心”为平台,培训更多基层医护人员掌握使用壮医技法,深入社区、单位、学校上门“推广普及壮医技法和文化”,继续促成更多技法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更多惠及老百姓。

【新闻知点】

黄汉儒,1943年1月出生于广西忻城县,1965年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至今。2012年获“桂派中医大师”称号,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挖掘、整理、研究、推广壮瑶等民族医药工作56年。黄汉儒是我国壮医药学术理论和壮医药学科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为壮医药的发掘、传承和科学应用做出了卓越贡献。

20世纪80年代,壮医药发掘整理全面开展。1985年,黄汉儒受命主持创建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于1988年建成投入运营,首任并连任所长16年之久。他的积极倡导促成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和广西壮医医院的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的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的制定和颁布、国家批准开展壮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国家有关部门将高等教育中的“中医专业壮医方向”升格为“壮医专业”,使壮医药与藏、蒙、维民族医药一道纳入国家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创办《民族医药报》和广西民族医药协会,打造了壮医药对外宣传、学术交流的平台。

黄汉儒将壮医的思想与医疗实践有机结合研究,在壮医药的历史起源和基础理论等许多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概念,首次构建了完备的壮医药理论体系,编著出版的壮医药奠基性著作《壮族医学史》和《中国壮医学》,总结出了“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百病”的壮医核心理论以及“痧、瘴、蛊、毒、风、湿”六大病症,“重视目诊,五诊合参”的诊断方法,“调气、解毒、补虚”为特色的治疗原则等壮医学说,使壮医药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

2020年,黄汉儒主编的《壮族医学史》英文版发行,这是壮族医药类丛书首次翻译成英文,成为国外医学专家、学者了解研究壮医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壮医走出国门,走向东盟乃至世界的一个新里程碑,具有深远意义。

7月2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共同在北京举办第四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以电视电话形式召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设分会场,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壮医学术首席专家黄汉儒被授予“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全国名中医。

( 4 / 16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